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

沉浮與迷路之聲


⼤家想知道這張圖⽚「寫」的是什麽⽂字?那就要把⽂章看完!嘻嘻!

共筆早已結束了,⾯對賑早⾒這篇重磅級的⽂字︰【沉浮與迷路之聲】,⼼中沉浮著⼀股説不出的滋味,恍若當年那篇⼆⼗多⾴的伊斯蘭報告,讓我延宕了兩年,遲遲無法下筆。

當年我的視野與焦聚全放在宗教世俗化之上,⽽神秘的伊斯蘭世界,是個全⾯宗教化的世界,正好與我的命題相反。若從最基本的史料來看伊斯蘭,那種陌⽣感,總是讓⼈覺得︰望塵莫及。

真正迷路的⼈是我啊!多年之後,迷路的我還未真正⾛出迷途。

翻開可蘭經,SURE 第⼀,依稀記得談論好像是駱駝與⽜⽺交易法,這與信仰何⼲?看著看著眼簾便出現了橫亙千⾥的沙漠,那⽚沙漠便是⽂化的隔膜與歷史的阻隔。沙漠裏⾛出了穿著亮眼藍⾐的⾙都因⼈,那個蒙著⾯紗的⼥⼦,再我眼裏總是如此神秘。

即便⽣活在國外多年,不時與蒙⾯⼥⼦擦⾝⽽過,然⽽那層⾯紗,在我的⼼⽬中,卻未曾揭露過。

雖然⾃⼰的雙⾜曾經多次踏上阿拉伯半島,亦曾與阿拉伯⼈與伊朗⼈交往過,在德國最⼤⼀群異族正是⼟⽿其⼈,我也曾經撰寫過⼀篇短篇【阿拉伯茶】,然⽽,伊斯蘭對我⽽⾔,卻是⼀個渺渺無法觸及的世界。

⾃⼰曾經多次在 Bubai、Abu Dhabi、Qatar 等地轉機,在⼈潮洶湧的機場裏,到處充斥著伊斯蘭的元素,我⼀雙好奇的眼睛,注視著全⾝罩著 Burka 的⿊⾐⼥⼦,飄忽飄忽地,⼼中卻有著説不出的滋味。

其實⾃⼰還蠻喜歡搭乘阿拉伯國家的客機,⾮但機艙豪華,若説起那誘⼈的美⾷,阿拉伯航班便值得推薦。尤其每當⾶機⾶越聖地⿆加上空時,機⻑總會廣播著,要全體旅客不要驚擾穆斯林信徒的禱告,因爲他們正在虔誠地膜拜當中。

穆斯林每⽇要朝著聖地⿆加膜拜五次,關於這⼀點,我早已經⾒怪不怪了。讓我經歷到最誇張的⼀次是,在雪梨住家附近某⼤道上,在⾞潮中,忽⾒前⽅⼀輛⾞靠邊停了下來,因爲快到家了,便多看了兩眼,⼀位男⼦下⾞⾛了出來,⼿上卻拿著⼀張⼩地毯,「當衆」跪了下來,朝聖地⿆加膜拜。

我也多次在機場裏,看⾒拿著槍⽀的武裝⼠兵,「當衆」跪了下來,朝聖地⿆加膜拜。穆斯林是出了名的驃悍,每當⾒到這⼀幕時,有⼀種莫名的感動,總覺得再驃悍的男⼦,每天⾄少要謙卑五次,實在是⼀種不錯的宗教教育。

以前住巴黎時,住在蒙⾺特聖⼼堂附近,那裏正是整個巴黎市區,阿拉伯族裔最密集之 處,多年後會想起在巴黎的那段⽇⼦,最令我難忘的⾷物卻是 Couscous 與阿拉伯⽜⾁辣腸,當然我也愛法式 Quiche Lorraine 與蘋果派,法式與阿拉伯式似乎是更完美的結合,沒錯,猶如法國⾜球隊。

我住的那條街上,每到週末都會有市集,奇特的不是阿拉伯市集本⾝,⽽是上街買菜的⼈不是⼥⼈,全都是男⼈,⼥⼈都到哪裏去了?

我出⼊那條街時,不時遇到⼀群男⼈提著菜籃⼦當街爭論,他們説的不是法語,我聽不懂他們都在爭論什麽?總之,阿拉伯⼈給⼈⼀種驃悍好辯的印象。

⾄於⼥⼈們全都去哪裏了?

多年後,在雪梨認識了⼀個來⾃阿爾及利亞的阿拉伯⼈,因爲說法語,因此多聊了⼀些,他終於向我揭開了這道謎,很多在異地⽣活的阿拉伯⼈,都像他⼀樣,妻兒都不在⾝邊。

啊!原來如此。

賑早⾒的這篇⼩説的主題是朝聖,所有的穆斯林在有⽣之年,都必須到⿆加朝聖⼀次, 在齋戒⽉( Ramadan )結束時,幾家⼈合殺⼀匹駱駝,⼤吃⼤喝⼤肆慶祝痛苦的齋戒終於結束了。

⼤家不要⼩看齋戒的「痛苦」,我住在美國時,有⼀天來了⼀個阿拉伯學⽣,他喜歡跟我家寶寶玩,來了客⼈總是要請⼈家喝杯咖啡、吃塊點⼼。

他,卻推辭了。

⼀開始訝於他的客氣,這個男孩作⾵原本很美式的,從來不會跟我客氣,那⼀次卻跟我客氣起來了。他⾒我⼀臉狐疑,就⽼實跟我招認,因爲齋戒⽉的關係,在太陽下⼭之前,他不能吃也不能喝。

那⼀年的齋戒⽉剛好落在夏天,我特地上網查證過。欸!頂著佛羅⾥達的酷⽇,⼀天不吃不喝,直到落⽇前,這豈是鬧著玩的?我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焦慮。莫⾮是因爲焦慮,便過來我家找⼩孩玩,打發時間,打發焦慮。

佛⼤的學⼈宿舍,就像⼀個⼩⼩的地球村,隔壁鄰居是耶路撒冷⼈,我們是基督徒,今兒個來了個阿拉伯⼈。若把時光倒流回到⼀千年前,⼗字軍東征的時代,⼤家便是你死我活的敵⼈了。

賑早⾒的故事組成也很特殊,⼥主⾓靈性並⾮穆斯林,代替亡故的丈夫完成朝聖的⼼ 願,在旅途中遇⾒了惡魔的妻⼦冷漠,朝聖完畢之後,她們要⼀起回到迦南之地,靈性是個信神的⼈,⼀⼼相信神的指引。

在閲讀的過程中,想必各位讀者跟我⼀樣,⼼中不斷地興起⼀個問號︰靈性想透過朝聖找到什麽?

⽏庸置疑的是,無論她在朝聖之路上遇到了什麽?都有神的指引。有趣的是這位神是 誰?是穆斯林的阿拉真神?以⾊列的耶和華?基督徒的上帝?在⽂中並未明確指出,頗有普世主義(英語︰oecumene,德語︰Ökumene)[1] 的況味。

靈性最後來到了⼀根⽯柱前,向⽯柱擲出了⽯⼦,第六顆擲出時,默禱著︰今後要去的是神的去處,此前來⾃的亦是神的來路。

她在旅途中遇到了冷漠,似乎象徵著在⼈⽣的路途上找到了⼈⽣伴侶,最後她們要回到迦南之地。

迦南,神的應許之地。

這篇朝聖之旅,頗有⾼⾏健『靈⼭』的況味,正如前⾯我所講述的,在我個⼈的⼈⽣旅途中,與伊斯蘭有著或深或淺的邂逅,不斷地⾛⼊神秘的迷霧的同時,仰望著天上的北極 星,猶如仰望神的眼睛,有神的注視就有神的指引,在⼈⽣荒漠中,便有了⽅向。

幾天前,我才⾛過富有⽑利⾵格的花園 Wilhelma,望著那裝飾著繁複紋飾的迴廊,⼼想著︰伊斯蘭,蒙著⾯紗的⼥⼈,屈膝跪拜的男⼦,終極⼀⽣的夙願。

驚⼈的是,無論是阿拉伯⼈、伊朗⼈、⼟⽿其⼈、印度⼈、印尼⼈……這個夙願讓全世界的穆斯林,皆朝著同⼀個⽅向前進。

賑早⾒的伊斯蘭之旅,引領最後⼀棒的我去寫以⾊列,我的⼩説【向死⽽⽣】以以⾊列爲背景,呼應我們這⼀組的⼤標題︰不朽。前⾯幾棒寫了⼥巫、天使、魔⿁與靈性,皆著墨於不死的存在,只有我寫了有限的存在,我寫了會死的⼈︰⾯臨死亡的⼈,克服死亡的⼈,在死亡之中追求不朽的⼈。

❤ 第⼀張圖⽚是德國傳教⼠ Wassermann 以阿拉伯書法寫成的聖經經⽂,羅⾺書 3:23-24︰「世⼈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。如今卻蒙神的恩典,因耶穌基督的救贖,就⽩⽩地稱義。」Wassermann 之⼦ Christoph 為我們所⽀持的傳教⼠,成⻑於黎巴嫩,Tübingen ⼤學物理學博⼠。
❤ 第⼆張照⽚攝於卡塔爾機場,其餘皆攝於斯圖加特的動物園 Wilhelma。

[1] 普世主義(英語︰oecumene,德語︰Ökumene)意指的是戰後基督教、猶太教與伊斯蘭等各教派⾸領聚集在⼀起協商的和平運動,並宣稱三教所信仰的神是同⼀個神。在德國有 Hans Küng 所提出的 Welt Ethos,他剛好任教於我以前所居住的 Tübingen ⼤學 ,是天主教神學教授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引言

疫情中⼀群猶太⼈到藍⼭避疫,建⽴了⼀個以⼥性為君主的國度。啓⽰錄的七個封印揭開了,誰是巴⽐倫淫婦?誰⼜是救贖的羔⽺? ⼀對被詛咒的孿⽣姐妹,爲了活下去,只能索取對⽅的⾁體。⼀個愛與被愛,背叛與被背叛,拯救與被救拯救的故事。這對孿⽣姐妹,掙扎於情欲與真愛之間,搏⾾於死亡與永⽣之際...